打供
基本解釋
供養;照應。 宋 魯應龍 《閑窗括異志》:“蓋寺有神姓 施 ,封護國公,為之打供,僧徒得以濟。” 宋 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第六出:“織絹更得緝蔴,得人知重。感得諸天打供,又遭遇 李大公 。” 錢南揚 校注:“打供,供養。本謂天神供養佛菩薩,這里作‘天照應’解。”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一折:“[ 東坡 云]這是伽藍堂,怎生不打供?”
成語(Idiom):打供
發音(Pronunciation):dǎ gò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揭發、揭露犯罪行為或違法事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打供是由“打”和“供”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打”指揭發、揭露,表示將真相公之于眾;“供”指供認、供述,表示向司法機關提供犯罪事實的證據。打供一詞形象地描述了揭發犯罪行為或違法事實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打供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揭發犯罪行為、違法事實的場景。可以用于新聞報道、法律文書、社會公共討論等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打供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刑法制度。在古代,司法機關往往需要有人供認犯罪事實才能定罪。因此,打供成為了揭發犯罪行為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打供逐漸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于形容揭露犯罪行為或違法事實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自保,不得已打供。
2. 這個案件的關鍵證據是他的打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打供”這個成語與揭發犯罪行為的形象聯系起來,例如想象一個人在法庭上揭發犯罪,向法官提供證據的場景。通過形象化的記憶,可以更容易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打草驚蛇”、“打破沙鍋問到底”等,以擴大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一年級):我看到有人偷東西,就打供給老師。
2. 初中生(八年級):我在網絡上看到有人散布謠言,就打供給警察。
3. 高中生(十一年級):我親眼目睹了一起交通事故,就打供給交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