轆轤體
轆轤體(lù luó tǐ)
發音:lù luó tǐ
基本含義:指形體龐大、笨重、行動遲緩的樣子。
詳細解釋:轆轤體是一個比喻性的成語,用來形容人或物體的行動遲緩、笨拙。轆轤是一種傳統的機械裝置,由于結構復雜,轉動時需要耗費較大的力氣,因此行動緩慢。轆轤體的含義源于此,形容人或物體在行動過程中缺乏靈活性和敏捷性。
使用場景:轆轤體常用于形容人或物體的行動遲緩、笨拙的情況。例如,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走路慢吞吞、動作遲緩,或者形容一個機械裝置操作繁瑣、效率低下。
故事起源:轆轤體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工匠。相傳,古代有一位工匠制作了一架轆轤,但是由于結構設計不當,轆轤轉動起來非常困難,行動十分緩慢。人們看到后就用“轆轤體”來形容行動遲緩的人或物體。
成語結構:轆轤體的結構為“名詞+體”,其中名詞表示人或物體的名稱,體表示形狀或狀態。
例句:
1. 他走起路來真是轆轤體,慢得讓人著急。
2. 這臺機器操作太復雜了,真是個轆轤體。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形象聯想來記憶轆轤體這個成語。想象一個巨大的轆轤,轉動起來十分緩慢,行動非常笨拙,這樣可以幫助記憶轆轤體的含義。
延伸學習: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轆轤體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例如“轆轤轉動”、“轆轤之患”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我寫字像轆轤體,要多練習才能寫得快。
2. 初中生:他的跑步速度真是轆轤體,每次都是最后一個到達終點。
3. 高中生:這門課的內容太難了,我完全跟不上,感覺自己在課堂上像個轆轤體。
4. 大學生:這個項目的進展太慢了,整個團隊都像個轆轤體,需要加快速度才能按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