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yī hū bǎi yìng ㄧ ㄏㄨ ㄅㄞˇ ㄧㄥˋ一呼百應(一呼百應)
◎ 一呼百應 yīhū-bǎiyìng
[be ready to go into action in their hundreds] 一人倡議,眾人響應
詞語解釋
yī hū bǎi yìng ㄧ ㄏㄨ ㄅㄞˇ ㄧㄥˋ一呼百應(一呼百應)
一聲呼喚,人皆響應。形容接應的人很多。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王述庵書》:“若縣令先以挾私違制,則人有同心,豈能默爾。一呼百應,吁告上臺,以求利斷,自無不可。” 毛澤東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農會會員漫山遍野,梭鏢短棍一呼百應,土匪無處藏蹤。” 姚雪垠 《長夜》十四:“他遙想十年前,這家主人還舒服地住在這座宅子里,人財兩旺,鵝鴨成群,男女伙計一呼百應。”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一呼百應
成語(Idiom):一呼百應
發音(Pronunciation):yī hū bǎi y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呼喚一聲,眾人立即應答,表示眾人積極響應,齊心協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呼百應是一個形容詞語,用來形容在某個人或者某個組織發出呼喚的時候,眾人都能迅速地做出回應,表示眾人積極響應,齊心協力。這個成語可以用來贊美團隊的凝聚力和協作能力,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呼百應這個成語可以用在各種場景中,比如形容一個領導的號召能夠使得團隊的成員都能迅速地響應和行動起來;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演講者的演講能夠激發聽眾的熱情和積極性;還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請求或者呼喚能夠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幫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名叫孫權的人物。孫權是東吳的開國皇帝,他在位期間,對于百姓的農田進行整治,使得農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保護。當孫權在巡視農田的時候,他呼喊一聲,農民們都能立即前來應答,積極地參與到農田的整治工作中。這個故事被后人傳頌,形成了成語“一呼百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領導的號令一出,全體員工一呼百應,積極參與到項目中。
2. 演講者的激情演講,讓聽眾一呼百應,掌聲雷動。
3. 他的請求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一呼百應,眾人紛紛伸出援助之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成語“一呼百應”與孫權巡視農田的故事聯系起來記憶。想象孫權呼喊一聲,農民們立即應答,形成了一呼百應的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比如“眾志成城”、“一往無前”等,了解它們的含義、故事起源和使用場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一呼百應,我們立刻停止游戲回到座位上。
2. 初中生:班長的號令一出,同學們一呼百應,迅速整理教室。
3. 高中生:學校組織的志愿者活動,學生們一呼百應,踴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