螫針
成語(Idiom):螫針 (shì zhēn)
發音(Pronunciation):shì zhē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心懷惡意的人用言辭或行動刺傷別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螫針一詞源自于古代醫學中使用的一種小針。成語中的“螫”指的是刺傷,而“針”則代表著言辭或行動。螫針成語用來形容心懷惡意的人故意刺傷別人,給對方心靈上帶來傷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某人利用惡意言辭或惡意行動刺傷他人的情況。可以用來描述在爭吵、斗爭、競爭等場景中,某人使用言辭或行動傷害對方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螫針”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谷風》中的一首詩中:“螫蛾之姿,于彼空桑。誰褒斯?誰將翱翔?”這首詩描寫了一只螫蛾停在空無一人的桑樹上,引發了人們對于螫蛾這種小昆蟲的思考。后來,人們將螫蛾比喻為心懷惡意的人,用來形容他們利用惡意言辭或惡意行動刺傷別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喜歡用尖刻的話語螫針別人。
2. 她的行為像一根螫針,刺痛了我的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螫針”聯想為“刺傷”,在記憶時可以想象一個人使用針刺傷別人的情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與刺傷、傷害相關的成語,如“刺心”、“傷人言辭”等,以幫助擴展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總是用惡言惡語螫針同學,讓大家都很傷心。
2. 初中生:班里有個同學心地很壞,經常用尖酸刻薄的話語螫針其他同學。
3. 高中生:在激烈的辯論賽中,選手們互相使用辱罵的言辭來螫針對方,爭奪勝利。
4. 大學生:有些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會不擇手段地螫針別人,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