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連
基本解釋
亦作“ 目蓮 ”。1. 摩訶目犍連 的略語。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之一。傳說他神通廣大,能飛抵兜率天。母死,墮餓鬼道中,為救母脫離餓鬼道之苦,以神通之力親往救之。見《初學記》卷四引《盂蘭盆經》。 南朝 陳 徐陵 《齊國宋司徒寺碑》:“ 善財童子 ,南行未窺; 目連沙門 ,北游不見。” 明 劉基 《題界畫金山圖》詩:“ 目連 持來自西方,謂能驅遣毒沴消災殃。”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目連即丁令威》:“國朝 錢曾 《讀書敏求記》云:‘《臞仙運化元樞》一卷,以中元為 丁令威 救母之日, 釋氏 謂之 目蓮 。未悉其所本何自。’按,此則 目蓮 即 丁令威 矣。” 范文瀾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 目連 照法施食, 目連 母即日得脫餓鬼之苦。”
(2).指目連戲。 清 張岱 《陶庵夢憶·目蓮戲》:“演武場搭一大臺,選 徽州 、 旌陽 戲子剽輕精悍、能相撲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蓮》,凡三日三夜。”參見“ 目連戲 ”。
成語(Idiom):目連
發音(Pronunciation):mù li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某人或某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目連是由“目”和“連”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目”表示眼睛,“連”表示連續不斷。成語的意思是指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某人或某物,表示極度關注、注意或專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某人目光集中、專注地看著某個對象,表達對目標的高度關注或興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故事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傳說。相傳,古代有一位名叫目連的醫生,他非常擅長醫術,能夠通過觀察病人的眼睛來判斷病情。他治療病人時,總是專注地盯著病人的眼睛,因此人們就用他的名字來形容專注地注視某人或某物的情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目連”的結構比較簡單,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殊的語法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目連著老師的講解,一字不漏地聽了下來。
2. 她目連著窗外的風景,心不在焉地思考著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成語“目連”與專注、關注等概念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自己在學習時,目光集中地盯著書本或老師,以加深對這個成語的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其他與目連相關的成語,如“目不轉睛”、“目瞪口呆”等,來擴展對目連這個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目連著老師講的故事,一句話都沒錯過。
2. 初中生:他目連著籃球比賽,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術。
3. 高中生:我目連著電視上的新聞報道,對時事問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 大學生:她目連著實驗室里的研究項目,對科學研究充滿了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