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喪
基本解釋
古代喪服中最重的一種。臣為君、子為父、妻為夫等要服喪三年。為封建社會的基本喪制。《論語·陽貨》:“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左傳·昭公十五年》:“王一歲而有三年之喪二焉。” 杜預 注:“天子絶期,唯服三年,故后雖期,通謂之三年喪。”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阿司寇》:“后既崩,御史 李玉明 復上疏請行三年喪禮,亦戍於 伊犁 。”參閱《儀禮·喪禮》、 清 顧炎武 《日知錄·三年之喪》、 清 趙翼 《陔馀叢考·三年喪不計閏》。
成語(Idiom):三年喪(sān nián sàng)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nián s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失去親人后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對于社交活動的限制和悼念的表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年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喪葬禮儀制度,規定在親人去世后,親屬需要遵守一定的規矩,包括不參加社交活動、不穿華麗的衣物、不娛樂等。這是一種對親人的悼念和尊重的表達方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年喪一般用于形容人們對失去親人后的悲痛和悼念,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人長時間不參加社交活動或限制自己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年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禮制,這是一種對親人的尊重和悼念的方式。根據《周禮》和《儀禮》的記載,古代中國人認為親人去世后,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悼念和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因此規定了三年的喪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年喪是由“三年”和“喪”兩個詞組成的,其中“三年”表示時間的長短,“喪”表示悼念親人的狀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父親去世,進入了三年喪期,期間不參加任何社交活動。
2. 在三年喪期結束后,她才開始重新投入工作和社交生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年喪”與“悲痛和悼念”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一個人在失去親人后,經歷三年的悲傷和限制,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中國古代的喪葬禮儀制度以及其他與喪相關的成語,如“白發蒼蒼”、“孝子賢孫”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爺爺去世后,我們家進入了三年喪期,期間我不能參加任何娛樂活動。
2. 初中生:他因為父親去世,進入了三年喪期,期間他一直低落不振。
3. 高中生:她的母親去世后,她決定遵守三年喪制度,不參加任何社交活動,全心全意地悼念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