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格
成語(Idiom):柞格
發音(Pronunciation):zhà g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心膽怯,畏縮不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柞格一詞由“柞”和“格”兩個字組成。其中,“柞”是指一種樹木,又稱橡樹;“格”表示心膽怯懦。柞格形容人膽小怯懦,不敢前進,畏縮不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柞格多用于形容人在面對困難、挑戰或艱難的情況下,因膽怯而退縮,不敢積極行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柞格這個成語的故事源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的故事。相傳,漢朝時期,司馬相如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曾被派往匈奴朝見單于。在路上,司馬相如遇到了一只猛虎,他非常害怕,躲在樹上不敢下來。后來,一位牧民看到了司馬相如的窘境,于是用柞樹的枝條抽打猛虎,將其趕走。司馬相如感激不已,因此將自己的膽怯比喻為柞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原本有機會獲得這個職位,但因為柞格不敢參加面試,錯失了好機會。
2. 面對困難,我們不能柞格不前,而是要勇敢面對,積極解決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站在一棵高大的柞樹上,然后看到一只猛虎,自己卻膽怯地不敢下來。這樣的畫面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成語的故事和用法,可以進一步學習《成語故事大全》等相關書籍。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面對考試時有些柞格,但是我會努力克服自己的膽怯。
2. 初中生:有些同學在班級演講比賽中柞格不前,不敢上臺發言。
3. 高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一些學生可能會柞格,不敢迎接挑戰。
4. 大學生:畢業后面臨就業壓力,一些同學可能會柞格,不敢嘗試新的職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