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愧
基本解釋
亦作“ 發媿 ”。感到慚愧。 老舍 《全家福》第一幕:“我呀,并不比那時候街面上的任何人特別壞,可也不特別好,沒作過對社會有好處的事!一想起來,我心里就發愧!”
成語(Idiom):發愧
發音(Pronunciation):fā k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因為自己的不足而感到羞愧和慚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愧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包括“發”和“愧”兩個字。發指發覺、發現,愧指羞愧、慚愧。結合在一起,發愧表示因為自己的不足而感到羞愧和慚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發愧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因為自己的過錯或不足而感到內疚和羞愧的心情。可以用于表達自責、懊悔和愧疚的情緒。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發愧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孟子·梁惠王上》一文中。其中有一段對話是:孟子問梁惠王:“王好學乎?”王回答說:“好學而不窮思,民何以堪?”孟子接著說:“請問王,王好仁義乎?”王回答說:“好仁義而不發愧,民何以堪?”這段對話表達了王對自己的不足之處感到愧疚和內疚,以及他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進的決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發愧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發”和賓語“愧”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自己的無能感到發愧。
2. 她因為對朋友說了謊而感到發愧。
3. 我們應該勇于面對自己的錯誤,并從中發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發”和“愧”兩個字分開記憶,然后聯想“發覺”和“羞愧”的意思。也可以通過構建一個故事情節,將自己因為某個不足而感到羞愧的場景和感受描繪出來,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發愧相關的成語,如“發人深省”、“發揚光大”等,以擴展你的詞匯量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因為考試沒有認真復習而感到發愧。
2. 初中生:他因為對父母說謊而感到發愧。
3. 高中生:我因為沒有盡力幫助朋友而感到發愧。
4. 大學生:她因為在比賽中作弊而感到發愧。
5. 成年人:我因為對自己的懶惰而感到發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