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帑
基本解釋
(1).國庫。 宋 葉適 《終論一》:“陛下會計二年所罷之費為六千萬緡,盡斥內帑封樁以補助之。”《紅樓夢》第四回:“且家中有百萬之富,現領著內帑錢糧,采辦雜料。”
(2).泛指內庫。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林·翰林應制》:“今上大婚以后,留意文史篇什。遇元旦、端陽、冬至,必命詞臣進對聯及詩詞之屬,間出內帑所藏書畫,令之題詠?!?br>(3).指國庫里的錢財。 宋 葉適 《寶謨閣待制知隆興府徐公墓志銘》:“內帑皆三朝恭儉之積,陛下幸圖之?!?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二:“ 洮 告歸后,復入都,卒於旅舍,朝廷特給內帑賻之?!?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九章:“朕久聞 神祖 幼時, 孝定太后 運出內帑不少?!?/p>
成語(Idiom):內帑(nèi nà)
發音(Pronunciation):nèi nà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內部腐敗、貪污的現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內帑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內部腐敗、貪污的現象。它通常用于指責政府、組織或團體內部存在的貪污行為,暗示了權力濫用和道德敗壞的問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內帑這個成語常用于新聞報道、社會評論和政治討論中。它可以用來描述政府官員的腐敗行為,也可以用來批評企業或組織內部的貪污問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內帑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李時中的《國語補》中,他在書中寫道:“內帑者,內官之貪也?!边@句話意思是指內官(指官員)的貪污行為。后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成語,用來形容內部腐敗和貪污的現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內帑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內”和“帑”。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的內帑問題嚴重,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2. 某公司高層因為內帑問題被查處,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內帑的發音“nèi nà”與“內部腐敗”進行聯想,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內帑相關的成語,例如“內外不一”、“內外夾攻”等,可以進一步加深對內帑及相關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聽說政府里有些人做了壞事,他們是內帑。
2. 初中生:我們應該加強監督,防止內帑問題的發生。
3. 高中生:內帑不僅損害了國家利益,也破壞了社會的公平和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