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袞
成語(Idiom):相袞(xiāng dūn)
發音(Pronunciation):xiāng d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相互制約、相互牽制,互不相讓,形成僵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相袞是由“相”和“袞”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相,表示相互;袞,指衣袍。相袞比喻人們相互制約、相互牽制,互不相讓,形成僵局,無法解決問題或進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相袞常用于描述兩個或多個勢力、利益等相互制約,無法達成共識或解決問題的情況。可以用于政治、商業、社交等各個領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袞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四年》:“相袞而弗可一也。”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昭公和晉國大夫士鞅因為權力之爭,互相牽制,無法取得統治的主導地位。于是,人們用“相袞”來形容他們之間的僵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兩個部門在政策問題上相袞,遲遲無法達成共識。
2. 他們的意見相袞,無法在短時間內達成一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相袞”理解為兩個人穿著相同的衣袍,相互牽制,無法邁出步伐,形成僵局的情景。可以通過想象這個情景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了解更多關于春秋時期晉國歷史和晉國大夫士鞅的故事,以加深對相袞成語的理解。
2. 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相持不下”、“僵持不下”等,以擴展詞匯量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老師,我和同桌在選班級活動時意見相袞,不知道該選什么活動好。
2. 初中生(14歲):我們班學生會的主席選舉一直相袞,無法確定下來。
3. 高中生(17歲):學校的教學改革因為各方意見相袞,進展緩慢。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全面了解和學習“相袞”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