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嗇
成語(Idiom):稼嗇
發音(Pronunciation):jià s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節儉、勤儉持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稼嗇是由“稼”和“嗇”兩個詞組成的成語。稼指農作物的收獲,也可引申為勞動收獲的意思;嗇指吝嗇、節儉。稼嗇的基本含義是指節儉、勤儉持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稼嗇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勤儉節儉,不浪費財物。可以用來贊揚一個人的節儉品質,或者用來告誡人們要節約資源、合理利用財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稼嗇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齊策四》中。故事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名叫張良的賢人,他在齊國國君的府中擔任了一份官職。張良非常節儉,他每天只吃粗糧,穿著破舊的衣物,從不浪費財物。有人問他為什么如此節儉,他回答說:“稼者,農民勞作的收獲;嗇者,吝嗇節儉。我希望能像農民一樣勞動,像吝嗇節儉的人一樣節約財物。”從此以后,人們就用“稼嗇”來形容節儉、勤儉持家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稼嗇是由兩個單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非常稼嗇,從來不浪費一點食物。
2. 她一直過著稼嗇的生活,從不亂花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稼嗇”聯想為農民努力種植莊稼,然后再以節儉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收獲,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節儉、勤儉持家相關的成語,如“勤儉持家”、“節衣縮食”等,以豐富對這個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向爸爸學習,變得更稼嗇,不再浪費食物。
2. 中學生:為了節約資源,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每個人都要成為稼嗇的模范。
3. 大學生:大學生活需要經濟獨立,我們要學會稼嗇,理財規劃才能更好地應對生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