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書
成語(Idiom):龜書 (guī shū)
發音(Pronunciation):guī s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書寫慢而拖延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龜書一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典籍《禮記·王制》中的記載。在古代,人們使用龜甲或獸骨來刻寫文字,這種刻寫過程非常繁瑣,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因此,龜書成為了形容書寫慢而拖延的行為的成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龜書常用于形容寫作或辦事拖延的情況。可以用于各種場合,如工作、學習、生活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禮記·王制》記載,古代君王在進行重要事務時,常常要親自審閱文件和公文。為了保證文件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君王會將文件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這樣刻寫的過程就非常緩慢。因此,龜書成為了形容書寫慢而拖延的行為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龜書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寫作龜書,總是拖到最后一刻才開始。
2. 這個學生在寫作業上總是龜書,導致老師經常催促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龜書”與“拖延”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在寫作時像烏龜一樣慢吞吞的樣子,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深入了解古代中國的文字刻寫方式,了解龜甲和獸骨的使用。
2. 學習其他與書寫和拖延相關的成語,如“畫蛇添足”、“拖泥帶水”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寫作業的時候,總是龜書,所以經常要加班完成。
2. 初中生(12-15歲):他寫作業的速度太慢了,簡直是龜書。
3. 高中生(15-18歲):為了趕上截止日期,他不得不放下其他事情,加班寫作業,可見他龜書的程度有多嚴重。
4. 大學生(18歲以上):在寫論文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總是龜書,需要更好地管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