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
基本解釋
(1).別處的山。 唐 鄭谷 《登杭州城》詩:“潮來無別浦,水落見他山。” 宋 蘇軾 《儋耳山》詩:“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
(2).引申泛指山石。 唐 苗神客 《乙速孤神慶碑》:“於是爰勒他山,用旌斯烈。”參見“ 他山之石 ”。
(3).指別處山上的石頭。比喻磨礪自己,幫助自己成就的外力。《群書治要》卷四五引 漢 仲長統 《昌言》:“可令王侯子弟,悉入大學,廣之以他山,肅之以二物,則腥臊之污可除,而芬芳之風可發矣。” 三國 魏 曹丕 《以鄭稱為武德傅令》:“龍淵太阿,出 昆吾 之金, 和氏 之璧,由 井里 之田。礱之以砥礪,錯之以他山,故能致連城之價,為命世之寶。”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部》:“類我者,我友之,亦不媿為攻玉之他山。”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司文郎》:“幸相知愛,故極力為‘他山’之攻,生平未酬之愿,實欲借良朋一快耳!”詳“ 他山之石 ”。
(4). 清 查慎行 的別稱。 清 袁枚 《仿元遺山論詩》詩之五:“ 他山 書史腹便便,每到吟詩盡棄捐。”
成語(Idiom):他山(tā shān)
發音(Pronunciation):tā sh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別人的經驗和見解,可以作為自己學習和借鑒的對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他山是一個漢語成語,由“他”和“山”兩個字組成。他山意為別人的山,比喻別人的經驗和見解。它表示我們應當尊重他人的智慧和經驗,虛心借鑒他人的長處,以便自己能夠更好地成長和進步。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他山這個成語常常用于表達學習和借鑒的態度。可以用在教育、工作、人際關系等各個場景中,強調學習他人的經驗和智慧是一種聰明的做法,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問題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他山成語的起源并沒有明確的故事。它是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表達了中國人尊重他人智慧和經驗的傳統價值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他山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學習要虛心,多借鑒他山的經驗。
2. 在工作中,我們應該善于借鑒他山的智慧,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他山中的“他”字和“山”字分別與“他人”和“經驗”聯系起來,形象地表示他人的經驗和智慧。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學習和借鑒相關的成語,如取長補短、學而不厭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小明看到小紅的畫畫很漂亮,他說:“小紅的畫畫真好,我要向她學習,她的畫畫是我心目中的他山。”
2. 小學生:小明參加了數學競賽,發現自己的計算方法不如同學小紅,他想:“小紅的計算方法很快,我要向她學習,她是我的他山。”
3. 中學生:小明參加了辯論比賽,看到同學小紅的辯論技巧很出色,他想:“小紅的辯論技巧很厲害,我要向她學習,她是我的他山。”
4. 大學生:小明在實習期間遇到了很多問題,他向導師請教,導師給予了很多寶貴的指導和建議,他想:“導師的經驗豐富,我要向他學習,他是我的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