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謗
基本解釋
誹謗;誣蔑。 唐 劉禹錫 《上杜司徒書》:“始以飛謗生釁,終成公議抵刑。”《新唐書·魏徵傳》:“ 徵 為人臣,不能著形跡,遠嫌疑,而被飛謗,是宜責也。” 宋 戴埴 《鼠璞·唐進士貶官》:“《緗素雜記》及《禹錫嘉話》載 賈島 事,一謂累舉不第, 文宗 時,坐飛謗貶 長江 簿,一謂 島 為僧居 法乾寺 。”
飛謗(fēi bàng)
發音(Pronunciation):fēi b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毫無根據地散布謠言、誹謗他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飛謗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飛”指的是傳播、散布,而“謗”指的是誹謗、中傷。飛謗一詞形象地描述了謠言或誹謗信息傳播迅速、范圍廣泛的特點。它強調了謠言和誹謗的負面影響和危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飛謗一詞常用于描述網絡傳謠、惡意中傷等情況。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可以使用飛謗來警示他人不要散布謠言或誹謗他人,以維護社會和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飛謗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九年》中,原文是:“飛謗之言,亡國之器也。”這句話出自戰國時期的史書《左傳》,用來形容謠言的危害。后來,這個詞語逐漸被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中。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飛謗是一個由兩個單字組成的四聲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常在網上飛謗別人,給他人帶來了很多困擾。
2. 不要隨意傳播謠言,以免被別人視為飛謗他人的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飛謗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只小鳥在空中飛翔,它口中吐出的是謠言和誹謗的信息,象征著飛謗的傳播迅速和廣泛。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言論自由、網絡謠言等相關的知識,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飛謗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一個同學經常飛謗別人,老師告訴我們要遠離這樣的人。
2. 初中生:我聽說有人在網上飛謗我們學校的老師,這真是太可惡了!
3. 高中生:我不喜歡那個女生,但我不會故意飛謗她,我覺得這樣做很不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