謾讕
成語(Idiom):謾讕
發音(Pronunciation):mán hu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虛浮、無實際內容或毫無根據的談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謾讕是一個由兩個相似的字組成的成語,謾指言辭虛浮、無根據,讕指言辭空洞、無實際內容。謾讕形容的是人們說話時不負責任、不講實話、不經思考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謾讕一詞常用于批評那些只會空談、說大話、沒有實際行動的人。它可以用來形容政治家、演講者或者其他人在演講或討論中使用夸張的言辭,卻沒有實質性的內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謾讕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蘇子瞻的人,他以謾罵和空洞的言辭來讓人相信他是個有學問的人。馮夢龍通過這個故事告誡人們不要被虛假的言辭所迷惑,要以實際行動和真實的知識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謾讕是一個由兩個相似的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充滿了謾讕之詞,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內容。
2. 這個政治家總是喜歡用謾讕的言辭來吸引選民的注意。
3. 別聽他的,他只是在謾讕,沒有任何可信的信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謾讕”與“空洞的言辭”或“虛假的承諾”聯系起來記憶。此外,可以嘗試將“謾讕”與其他具有類似含義的成語進行對比,例如“浮夸”、“空話”等,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言辭、演講和表達相關的成語,如“虛偽”、“言之鑿鑿”、“言簡意賅”等,可以加深對語言運用和修辭手法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謾讕言辭讓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話。
2. 初中生:老師的謾讕演講沒有給我們帶來任何有用的信息。
3. 高中生:政治家在競選時常常使用謾讕的言辭來吸引選民的支持。
4. 大學生:我們應該摒棄謾讕的言辭,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