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舉
基本解釋
猶對偶;相對舉出。 清 汪師韓 《詩學纂聞·對舉字》:“軒輊、依違、然疑、淹速,以對舉見意。” 清 王念孫 《讀書雜志·漢書十四》“于越”:“《春秋》之‘於越’,即是‘越’而以‘於’為發聲,視此文之‘于越’與‘戎翟’對舉者不同。”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辭筆或詩筆對舉, 唐 世猶然,逮及 宋 元 ,此義遂晦。”
成語(Idiom):對舉(duì jǔ)
發音(Pronunciation):duì j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或觀點相互對立、相互補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對舉是由兩個相對的事物或觀點相互對立、相互補充的一種修辭手法。在修辭學中,對舉被廣泛應用于文學作品和口語表達中,用來增強表達的力度和效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對舉常用于辯論、寫作、演講等場合,可以通過對比兩個相反的事物或觀點,突出其中的對比和矛盾,從而更加生動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加深聽眾的印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對舉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其起源較為久遠,具體的故事起源暫無明確記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對舉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對”意為相對、相反,“舉”意為舉起、提出。兩個字的組合形成了一個意義豐富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辯論中,對舉不同觀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問題的本質。
2. 他通過對舉不同的例子,使得他的演講更加生動有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對舉”這個成語與“相反”的概念聯系起來記憶。想象兩個相對的事物或觀點相互對立、相互補充的情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對舉相關的修辭手法,如比喻、夸張、反問等,以豐富自己的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對舉是一種修辭手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2. 初中生:在辯論比賽中,運用對舉的技巧可以更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3. 高中生:通過對舉不同的例子,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討問題的本質。
4. 大學生:對舉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