鵠衣
成語(Idiom):鵠衣(hú yī)
發音(Pronunciation):hú y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無衣可穿,赤身裸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鵠衣”由兩個字組成,其中“鵠”是指天鵝,也可引申為高尚的象征;“衣”指衣服。成語“鵠衣”原指天鵝的羽毛,后來泛指沒有衣服可穿的赤身裸體的狀態。形容貧窮、困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貧困、困苦、光著身子沒有衣服可穿的情況。也可用于比喻某人生活貧困、一無所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鵠衣”出自《左傳·宣公十年》。故事講述了魯國大夫子產為了救助魯國的困苦百姓,以身作則,光著身子裸體示眾。這個故事傳揚開來后,人們用“鵠衣”來形容沒有衣服可穿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家境貧困,生活過得如同鵠衣一般。
2. 這個孩子窮得連鵠衣都沒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鵠衣”形象化,可以想象一個赤身裸體的人,因為沒有衣服可穿而感到尷尬和困苦的樣子。將這個形象與成語聯系在一起,有助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貧困、困苦相關的成語,如“赤身裸體”、“一貧如洗”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家里很窮,有時候連鵠衣都沒有。
2. 初中生:那個孩子家境貧困,穿得跟鵠衣一樣。
3. 高中生:他家里破產了,如今過著鵠衣無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