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咎
基本解釋
古代稱土星散變后的天體之一。《晉書·天文志中》:“《河圖》云:‘……填星散為五殘、獄漢、大賁、昭星、絀流、旬始、蚩尤、虹蜺、擊咎、黃彗。’”
成語(Idiom):擊咎
發音(Pronunciation):jī ji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揭露或揭發罪惡行為,使其受到懲罰或責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擊咎一詞源自《左傳·宣公二年》:“今吾聞之,擊咎不疑。”意為揭露真相,使罪行無法掩蓋。擊咎的動作可以比喻為用力敲打,將罪惡行為打破,揭露出來。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擊咎一詞常用于形容揭發、指責不法行為,常見于新聞報道、社會評論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魯國宣公二年,有人告發了魯國宰相管仲的罪行,使得管仲受到了懲罰。這個事件被稱為“擊咎不疑”,成為了擊咎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擊咎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擊”和名詞“咎”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勇敢地擊咎了那個腐敗官員,為人民爭取了公正。
2. 媒體的報道擊咎了一系列的腐敗案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擊咎與打破罪惡行為的動作聯系起來,形成鮮明的形象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的腐敗現象和反腐斗爭,以及其他與揭發不法行為相關的成語,如揭竿而起、揭露廬山真面目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告訴我們要勇敢地擊咎欺負同學的行為。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應該積極參與社會監督,及時擊咎不法行為。
3. 高中生(16-18歲):媒體的報道擊咎了一系列的腐敗案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擊咎社會上的不公正行為,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