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畜
基本解釋
臣服如畜。《戰(zhàn)國策·魏策二》:“﹝ 魏王 ﹞乃使人報於 齊 ,愿臣畜而朝。” 鮑彪 注:“畜,自比犬馬也。”亦謂使其臣服如畜。《史記·秦始皇本紀》:“ 二世 與 趙高 謀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強,威服海內(nèi)。今晏然不巡行,即見弱,毋以臣畜天下。’” 唐 柳宗元 《封建論》:“ 秦 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於我也。”
成語(Idiom):臣畜(chén chù)
發(fā)音(Pronunciation):chén ch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忠誠奉公的臣子和馴服溫順的牲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臣畜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臣指的是忠誠奉公的臣子,畜指的是溫順馴服的牲畜。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人們對權(quán)力的忠誠和對權(quán)威的順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臣畜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某些人對權(quán)威的盲從和絕對服從,有時也可以用來批評一些人在面對權(quán)力時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臣畜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歷史故事。相傳,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有一位臣子叫孟嘗君,他勤勉恪盡職守,忠誠奉公,被人們稱為“臣畜”。這個成語通過孟嘗君的故事,表達了對忠誠奉公的臣子和溫順馴服的牲畜的贊賞。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臣畜是一個形容詞+名詞的結(jié)構(gòu),形容詞“臣”表示忠誠奉公,名詞“畜”表示溫順馴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領(lǐng)導的要求完全臣畜,沒有任何獨立思考的能力。
2. 這個團隊的成員都是臣畜之輩,沒有人敢質(zhì)疑領(lǐng)導的決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臣畜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忠誠奉公的臣子和一個溫順馴服的牲畜,將這兩個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權(quán)力、忠誠、服從等相關(guān)的成語,如“奴顏婢膝”、“唯命是從”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一個臣畜,總是聽從老師的吩咐。
2. 初中生:政治課上,老師講了臣畜這個成語的故事,讓我們明白了忠誠的重要性。
3. 高中生:在歷史課上,我們討論了臣畜這個成語的含義,思考了權(quán)力和服從的關(guān)系。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應(yīng)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應(yīng)該成為臣畜。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臣畜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