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血跡斑斑
發音(Pronunciation):xuè jì bān b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血跡淋漓,指傷勢嚴重或痛苦深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形容血跡不斷,充滿了傷痛和悲痛之意。常用來形容戰爭、災難、悲慘事件等帶來的深重傷害和痛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悲慘的場景,如戰爭、災難、犯罪等。也可用于形容個人遭遇的嚴重打擊或傷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載了一個故事。公元前541年,魯國的襄公遭到了楚國的侵略,被迫逃亡,最終襄公在逃亡過程中受傷而死。據說,當時襄公臨終前,身上有很多血跡,因此有了“血跡斑斑”這個成語的產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血跡斑斑的結構為“名詞+形容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戰場上,尸體和血跡斑斑,令人心寒。
2. 那位受害者的身上,布滿了血跡斑斑的傷口。
3. 這場災難給這個城市帶來了血跡斑斑的痛苦和悲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成語“血跡斑斑”。可以想象一個人身上有很多血跡,形成斑斑點點的樣子,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類似意義的成語,如“傷痕累累”、“痛不欲生”等,來豐富對表達痛苦和傷害的詞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那個小動物被車撞傷了,身上血跡斑斑。
2. 初中生(13-15歲):戰爭給人們帶來了血跡斑斑的痛苦和傷害。
3. 高中生(16-18歲):這個城市發生了一起連環殺人案,現場血跡斑斑,令人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