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箙
成語(Idiom):箕箙(jī fú)
發音(Pronunciation):jī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箕箙是指用箕(一種盛物的器具)和箙(一種盛糧食的器具)來比喻對人的評價或觀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箕箙成語源于《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箕箙之言,非吾所及也?!被吺枪糯脕硎⑽锏钠骶?,用來比喻對人的評價或觀察。形容人的眼光高瞻遠矚,見識深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箕箙常用于形容人具有高尚的品質和寬廣的視野,可以用來贊美有遠見和見識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對事物有獨到見解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箕箙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春秋時期的左傳。故事中,昭公對箕箙之言表示自己不能理解,意思是箕箙的評價和觀察超出了他的認知范圍。后來,箕箙成為形容眼光高瞻遠矚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箕箙是由兩個具體的器具名稱組成的,形象地比喻人的評價和觀察。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眼光真是箕箙,能夠看到問題的本質。
2. 這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真是箕箙之見,引領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將箕箙的形象與高瞻遠矚的眼光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古代文獻,了解箕箙在古代社會的用途和象征意義,進一步深入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的眼光真是箕箙,總能看出我們不懂的問題。
2. 初中生:這位作家的作品真是箕箙之見,引發了我對文學的興趣。
3. 高中生:他的眼光真是箕箙,能夠看到商業發展的趨勢。
4. 大學生:這位教授的研究成果真是箕箙之見,對學術界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