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保狀
基本解釋
保證書。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蒞任·考代書》:“詞理明通,且驗其狀貌端良者,取定數名,開明年貌籍貫,投具認保狀。”亦省作“ 認狀 ”。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錢穀·僉糧里》:“于開報點僉時,須驗其人相貌奸良,家道厚薄,并令該糧房及里甲等保結,方許投遞認狀。”
成語(Idiom):認保狀
發音(Pronunciation):rèn bǎo zhu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認保狀是指雙方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或達成協議時,為了保證彼此履行合同義務而簽署的擔保文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認保狀是一種法律文件,用于確保合同雙方履行其義務。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或達成協議時,可以要求對方提供認保狀作為擔保。認保狀是一種承諾,表示簽署人愿意承擔法律責任,如果違反合同條款,將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認保狀通常在商業合同、貸款合同、租賃合同等需要確保雙方履行義務的場景中使用。例如,在購房合同中,買方可以要求賣方提供認保狀,以確保賣方按時交付房屋并滿足其他合同條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認保狀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業交易中。在古代,商人之間的交易往往需要信任和擔保,以確保交易的安全和順利進行。認保狀作為一種法律文件,被引入商業交易中,成為一種保障交易安全的方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認保狀的結構是“認+保+狀”,其中,“認”表示承認、確認,“保”表示保證、擔保,“狀”表示文件、文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為了確保雙方履行合同,我們需要你提供一份認保狀。
2. 在簽訂租賃合同之前,房東要求租客提供一份認保狀作為擔保。
3. 銀行要求借款人提供一份認保狀,以確保借款能夠按時償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認保狀”與“確認保證文件”進行聯想,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同時,可以將其與商業交易中的擔保和履行合同的概念聯系起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法律術語和商業合同的知識,了解更多關于擔保和履行義務的內容。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爸爸在簽訂合同時,要求對方提供一份認保狀。
2. 初中生:在商業交易中,認保狀是一種保障雙方權益的重要文件。
3. 高中生:學習法律知識時,我們了解到認保狀在商業合同中的作用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