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字詩
基本解釋
誹諧詩體。全詩共三句十七言,以前三句五言,末一句二言組成。末句二字點明詩的主題,多含譏諷之意。相傳始於 宋 代 山東 張山人 壽 ,流行于 元祐 紹圣 間。 宋 王直方 《王直方詩話·饒次守十七字詩》:“ 龜父 先歸,作一絶題于余書室…… 次守 既醒,作十七字和云:‘當時為舉首,滿意望龍飛。而今已報罷,且歸。’蓋 龜父 是年自 洪州 首薦,自今上初即位,無建試也。”參閱 宋 王闢 之《澠水燕談錄》卷十、 宋 洪邁 《夷堅乙志·張山人詩》。
成語(Idiom):十七字詩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qī zì sh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用十七個字構成的詩句,形容簡練有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十七字詩是一種特殊的詩歌形式,由十七個字組成,通常包括四個四言句和一個五言句。它追求簡練有力、意境深遠,能夠通過有限的字數表達豐富的意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十七字詩常用于文學創作和表達情感。它可以用來寫景、抒發情感、表達哲理等,在文學作品、書信、詩歌等場景中廣泛應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十七字詩起源于古代詩歌創作,最早出現在唐代。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被認為是最早的十七字詩之一,開創了這種詩體的先河。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十七字詩由十七個字組成,通常包括四個四言句和一個五言句。它的結構嚴謹有序,字數固定,形式獨特。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舉世無敵,一劍封喉,十七字詩。
2.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十七字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十七字詩劃分為四個四言句和一個五言句來記憶。可以將每個句子分別記憶,然后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十七字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十七字詩的經典作品和著名詩人,可以深入研究唐代的詩歌創作和文化背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用十七個字寫了一首十七字詩,老師夸我寫得很好。
2. 初中生:老師讓我們寫一首十七字詩,我用它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3. 高中生:在寫作比賽中,我運用了十七字詩的形式,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大學生:在文學課上,我們研究了十七字詩的創作技巧,深入探討了其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