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tiān yú rén guī ㄊㄧㄢ ㄧㄩˊ ㄖㄣˊ ㄍㄨㄟ天與人歸(天與人歸)
語出《孟子·萬章上》:“‘然則 舜 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穀梁傳·莊公三年》:“其曰王者,民之所歸往也。”后以“天與人歸”謂天命所屬,人心所向。《三國演義》第六十回:“若執狐疑之心,遷延日久,大為失計。且恐機謀一洩,反為他人所算。不若乘此天與人歸之時,出其不意,早立基業,實為上策。”《明史·陳循傳》:“天位,陛下所固有。當天與人歸之時,羣臣備法駕大樂,恭詣南內,奏請臨朝。” 太平天囯 夏鐘英 《建天京于金陵論》:“由 三楚 以至 江 南,滅妖救民,天與人歸之地,實為仁義之師。”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天與人歸
成語(Idiom):天與人歸
發音(Pronunciation):tiān yǔ rén gu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最終都會歸于天命,無法抗拒命運的安排。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天與人歸”源自《史記·太史公自序》。其中的“天”指天命,表示人們的命運;“人歸”意為回歸、歸屬。整個成語的意思是人們最終都會回歸到天命之下,無法逃避或改變自己的命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表達對命運的無奈和順從,強調人們無法逃避自己的命運和遭遇。通常用于談論人生哲理、命運安排等話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天與人歸”最早出現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是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一部紀傳體通史。在自序中,司馬遷談到了自己在編寫《史記》時所受到的許多困難和挫折,最終總結道:“天與人歸,各有歸宿。”這句話表達了他對命運的順從和對歷史的理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天”和“人歸”構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盡管我們努力改變命運,但最終還是要接受“天與人歸”的現實。
2. 面對困境,我們應該學會順從命運,接受“天與人歸”的安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一個人站在天空下,無論他怎么努力,最終都會回歸到天命之下,接受命運的安排。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古代哲學思想,如“命運”、“宿命論”等。也可以了解其他關于命運和人生哲學的名言警句。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天與人歸,我們要好好珍惜每一天。
初中生: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我們都要接受“天與人歸”的安排。
高中生:人生的道路上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只能順從“天與人歸”的規律。
大學生:無論我們多么努力,最終都要回歸到天命之下,接受自己的命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