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則
基本解釋
立于水中測量水位高低的標尺。《宋史·河渠志五》:“ 景祐 二年, 懷敏 知 雄州 ,又請立木為水則,以限盈縮。”
成語(Idiom):水則(shuǐ zé)
發音(Pronunciation):shuǐ z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人的性格、行為像水一樣柔和、溫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水則”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水”和“則”。其中,“水”是指流動的水,代表柔和、溫順;“則”是表示比較的連詞。整個成語形容人的性格、行為柔和、溫順,不爭不搶,能夠順應環境,遵循規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溫和、待人和善,也可用來形容事物的柔和、順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世有伯夷、叔齊,不忍人之饑而餔之。”意思是伯夷、叔齊不忍見到別人饑餓而自己飽食,他們像水一樣柔和、溫順地把自己的食物分給饑餓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詞為“水”,表示溫和、柔和的性格;輔助詞為“則”,表示比較的連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性格如水則,從不與人爭執。
2. 她為人柔和溫順,待人如水則,深受大家喜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水流的形象,柔和、順暢,不會與其他物體發生沖突。將這個形象與成語的意思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水則”相關的成語,如“水火不相容”、“水落石出”等,以擴大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性格很好,非常像水則一樣,從不與同學們爭吵。
2. 初中生:她待人如水則,總是溫柔友善地對待每個人。
3. 高中生:他的為人處事像水則,能夠順應環境,不會與他人發生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