狎語
成語(Idiom):狎語
發音(Pronunciation):xiá y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輕佻、放肆、不正經的言行舉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狎語是由“狎”和“語”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狎”有親近、親近無禮的意思,“語”指言語。狎語的含義是指言語舉止輕佻、放肆、不正經。這個成語主要用來形容人言行不端正,不拘禮節,不注重言行的莊重和得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狎語多用于貶義,用來批評和諷刺那些言談舉止輕佻、放肆、不拘禮節的人。可以用于描述某人在公眾場合或正式場合的不當行為,或者用于批評某人言辭不正經、不莊重的說話方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狎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年》中。相傳,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叫闞止的人,他是個輕佻放肆、不拘禮節的人。有一次,闞止在公開場合說了些不當的話,引起了眾人的不滿和批評。后來,人們用“狎語”來形容他那種輕佻放肆的言行舉止,逐漸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沒有特定的成語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狎語言行舉止,不符合一個有修養的人的形象。
2. 這個人總是說些狎語,毫無分寸之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言行輕佻、放肆的形象,然后將“狎語”與這個形象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言行舉止有關的成語,如“言之鑿鑿”、“言簡意賅”等,來豐富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狎語言行舉止,讓老師很生氣。
2. 初中生:班上有個同學總是說些狎語,大家都不喜歡他。
3. 高中生:老師批評了他的狎語,讓他意識到自己的不當行為。
4. 大學生:他的狎語言行舉止,讓他在社交場合失去了很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