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許
基本解釋
(1).相稱許。 唐 杜甫 《戲贈閿鄉(xiāng)秦少公短歌》:“同心不減骨肉親,每語見許文章伯。”
(2).答應(yīng)我。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三:“生謝曰:‘不才小子,過蒙腆餉,然昨者兇賊叩門,夫人以親見許。’”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三·沉文端公家書》:“我求歸之意,已與 申老先生 説過,尚未見許。”
成語(Idiom):見許
發(fā)音(Pronunciation):jiàn x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見到一點就斷定全盤,只看到一部分就判斷全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見許是一個表示主觀片面、以偏概全的成語。它指的是只見到一點現(xiàn)象或事物的一部分,就根據(jù)這一點就斷定全部。這種斷定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它沒有充分了解所有的情況和事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批評那些憑個別現(xiàn)象就做出全面判斷的人,也可以用來提醒自己要客觀全面地看待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使用見許來警示別人或者提醒自己不要輕易下結(jié)論,要多方面了解、全面考慮。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十年》記載了這個成語的故事。昭公是一個智慧而公正的國君,有一次他在外巡視時,路過一座村莊,看到村民們都在悲傷地哭泣。昭公問村民們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村民們回答說:“我們的村長被人殺害了!”昭公聽到這個消息后,立刻下令將整個村莊的人都處死。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村長被人誤殺,而村民們哭泣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失去了村長這個領(lǐng)導(dǎo)。昭公非常后悔自己的決定,因為他只聽了一方之言就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從此以后,人們用“見許”來形容這種以偏概全、只見一點就斷定全部的行為。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見許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見”是動詞,表示看到或者察覺到;“許”是副詞,表示一點、些微。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只看了一部分文件,就斷定這個項目會失敗,真是見許。
2. 不要只看到別人的缺點,要用全面的視角看待一個人,不要見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見許”這個成語與“只見一點,就斷定全部”這個含義聯(lián)系在一起記憶。可以想象自己在看一幅畫時,只看到畫面中的一小部分,卻下定論說整幅畫不好,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xué)習(xí)其他類似的成語,如“以偏概全”、“片面之見”等,來擴大對主觀片面行為的認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xué)生:我看到小明遲到了一次,就以為他每天都會遲到,真是見許。
2. 初中生:老師只看到我上課時發(fā)呆,就說我整天都在發(fā)呆,太見許了!
3. 高中生:他只看到我掛了一門科目,就說我學(xué)習(xí)不好,這也太見許了吧!
4. 大學(xué)生:公司只看到我的一份簡歷,就以為我整個人都不好,太見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