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拍
基本解釋
◎ 節拍 jiépāi
[meter] 是衡量節奏的單位,在音樂中,有一定強弱分別的一系列拍子在每隔一定時間重復出現。如 2 / 4 、 4 / 4 、 3 / 4 拍等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音} meter; beat; clock
詳細解釋
(1).樂曲中周期性出現的有一定強弱分別的一系列拍子,是衡量節奏的單位。 唐 張祜 《感王將軍柘枝妓歿》詩:“畫鼓不聞招節拍,錦靴空想挫腰肢。”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嬌娜》:“公子命彈《湘妃》。婢以牙撥勾動,激揚哀烈,節拍不類夙聞。”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十章:“大約她們的風琴被砸壞了,她就用手打著節拍,用自己的歌聲輕輕伴奏。”
(2).比喻有規律的進程。《朱子語類》卷四四:“蓋其言合節拍,所以雖言而人不厭之。” 朱自清 《執政府大屠殺記》:“那警笛聲甚是凄厲,但有幾乎一定的節拍,足見司令者的從容!”
成語(Idiom):節拍(jié bèi)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bè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節拍指音樂中的節奏和拍子,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規律性和有序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節拍一詞最初出現在音樂領域,指的是音樂中的節奏和拍子。在音樂中,節拍是指音樂作品中的基本單位,它規定了音樂的節奏和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節拍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規律性和有序性,表示事物按照一定的節奏或步調進行。例如,我們常說一個人的工作節奏很快,意思是他工作有條不紊,效率高。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節拍這個詞語在音樂領域和日常生活中都有使用。在音樂領域,可以用來描述音樂的節奏和拍子,如“音樂的節拍很明快”。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規律性和有序性,如“他的工作節奏很快”。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節拍一詞最初起源于古代音樂理論。在古代,人們發現音樂中有一種規律性的重復,這種規律性的重復就是節拍。隨著時間的推移,節拍這個詞語逐漸擴展到了日常生活中,用來形容事物的有序性和規律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節拍是一個名詞,沒有固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節奏很快,讓人聽得云里霧里。
2. 這個團隊的工作節拍很緊湊,效率非常高。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節拍與音樂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詞語。想象一個音樂家在演奏樂器時的動作,他們會按照一定的節奏敲擊樂器,這就是節拍。將這個形象與詞語節拍聯系在一起,可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對音樂有興趣,可以深入學習音樂理論和節奏的相關知識。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與節奏和有序性相關的詞語,如“韻律”、“節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音樂老師教我們在唱歌時要注意節拍。
2. 初中生:這本書的章節安排得很有節拍,讀起來很順暢。
3. 高中生:學習的節拍要掌握好,不能太松懈也不能太緊張。
4. 大學生:參加社團活動讓我感受到了大學生活的新節拍。
5. 成年人:工作中保持適當的工作節奏是提高效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