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有嘴沒舌
發音(Pronunciation):yǒu zuǐ méi s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說話不利索、口齒不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說話不清楚或者說話不利索,有口無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來形容人說話不清楚或者口齒不清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人故意模糊其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位宰相范蠡。相傳范蠡年輕時在一個山洞里修煉,閉關三年后出山,他的口齒變得不清楚,說話時咬字不準確,但他的智慧卻無人能及。因此,人們用“有嘴沒舌”來形容范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有嘴”和“沒舌”兩個詞組成,表示說話時有嘴巴但是沒有舌頭,形容說話不利索、口齒不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說話有嘴沒舌的,我根本聽不懂他在說什么。
2. 這位演講者口齒不清,聽眾們都感到困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嘴巴張開,但沒有舌頭,無法清晰地說話,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口齒相關的成語,如“口若懸河”、“口是心非”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我有嘴沒舌地告訴你,我昨天做了一個好夢!
2. 初中生:他有嘴沒舌地回答問題,讓大家都不知道他到底在說什么。
3. 高中生:她說話有嘴沒舌的,讓人感到有些疑惑,不知道她到底在隱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