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伐
基本解釋
(1).用武器擊刺四次。《書·牧誓》:“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 孔 傳:“伐,謂擊刺。少則四五,多則六七以為例。”
(2).古代樂舞以“四伐”象征征伐四方。《史記·樂書》:“夫樂者,象成者也。總干而山立, 武王 之事也……夾振之而四伐,盛威於中國也。” 裴駰 集解引 王肅 曰:“四伐者,伐四方與 紂 同惡者。一擊一刺為一伐也。” 張守節 正義:“夾振,謂 武王 與大將夾軍而奮鐸振動士卒也。言當奏《武》樂時,亦兩人執鐸夾之,為節之象也。凡四伐到一止,當伐 紂 時,士卒皆四伐一止也……故作《武》樂儛者,亦以干戈伐之象也。”
成語(Idiom):四伐
發音(Pronunciation):sì fá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四次征伐,指連續多次的征伐或攻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四伐是一個歷史典故中的成語,源自中國古代戰爭史。它形容一個國家或統治者連續多次地進行征伐或攻打,具有連續多次的意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四伐常用于描述某個人或組織連續多次地進行攻擊、征服或打壓的情況。它可以用來形容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中的連續打擊或進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四伐的故事源于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當時,楚國國君屈原多次派遣軍隊進攻齊國,但都以失敗告終。這四次的征伐被稱為“四伐楚”。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伐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四”和“伐”兩個字組成。其中,“四”表示次數,表示連續多次;“伐”表示征伐、攻打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四伐其鄰國,結果自食其果。
2. 這個企業連續四伐競爭對手,最終占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四伐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國家或組織連續四次征伐或攻打的場景,將其與四伐這個詞語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戰爭史和春秋時期的歷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四伐這個成語的含義和應用場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四伐了四次,最后終于成功了。
2. 初中生:這個國家四伐了鄰國,導致兩國關系緊張。
3. 高中生:歷史上有許多統治者進行過四伐,但很少有成功的例子。
4. 大學生:在商業競爭中,連續四伐競爭對手可能會導致市場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