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底稿
基本解釋
◎ 打底稿 dǎ dǐgǎo
[prepare a draft] 同打草稿
成語(Idiom):打底稿(dǎ dǐ gǎo)
發音(Pronunciation):dǎ dǐ g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寫作、創作等工作中的初稿或草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打底稿是指在寫作、創作等過程中的初步版本或草稿。它是完成作品之前的第一步,通常包括思路、結構、人物、情節等要素的初步構思和安排。打底稿可以作為后續修改和完善的基礎,是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打底稿這個成語常用于文學創作、寫作、論文撰寫等工作場景中。它強調了創作過程中的初步構思和安排的重要性,同時也提醒人們在創作過程中要有耐心和毅力,不斷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打底稿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人楊慎的《藝文類聚·字書》中。楊慎在書中解釋打底稿時,引用了唐代文人韓愈的一句詩:“初稿未了不可綴,綴成更覺不如初。”這句詩意味著初稿未完善,不宜急于完成,而應不斷修改和完善。后來,這個成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表達初步版本或草稿的常用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打底稿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打底”是動詞短語,意為“起初的工作”;“稿”是名詞,指的是書寫的初稿或草稿。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需要先寫一個打底稿,然后再進行修改和潤色。
2. 他的小說還只是個打底稿,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打底稿”這個成語與寫作過程中的“草稿”聯系起來,聯想到創作的第一步,即初步構思和安排的階段。可以通過反復使用這個成語,并結合實際的寫作經驗,來鞏固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寫作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修改潤色”、“完善作品”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寫作技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老師要求我們先寫一個打底稿,然后再寫最終版的作文。
2. 初中生(14歲):我花了很多時間寫了一篇打底稿,然后才開始修改和潤色。
3. 高中生(17歲):寫作比賽要求我們先提交一個打底稿,然后再決定是否進入復賽。
4. 大學生(20歲):我寫論文時,先寫了一個打底稿,然后導師幫我修改和完善。
5. 成人(30歲):我在寫小說時,總是先寫一個打底稿,然后再進行修改和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