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威
基本解釋
道教謂八方之神。《黃庭內景經·黃庭》:“重堂煥煥明八威。” 梁丘子 注:“八卦之神,曰八威也。” 南朝 梁 蕭統 《謝敕參解講啟》:“竊以挾八威之策,則神物莫干。” 唐 吳筠 《游仙》詩之二三:“八威先啟行,五老同我游。”
成語(Idiom):八威
發音(Pronunciation):bā wē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威風凜凜,威嚴可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八威源自《左傳·襄公十一年》:“若敖之庸,八威之宮。”意為敖之庸人能住八威之宮,形容其威嚴可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具有威風凜凜的氣勢,威嚴可畏的樣子。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春秋時期,宋國有一位名叫敖之庸的大臣,他非常勇猛而且威風凜凜。有一次,敖之庸被封為八威之宮的宮廷侍衛,這個宮廷極為莊嚴,威嚴可畏。因此,后人用“八威”來形容人或事物具有威風凜凜的氣勢,威嚴可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典故中的“八威之宮”是指宮廷侍衛的宮殿,而成語中的“八威”則是指威風凜凜的樣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戴著一頂八威的金冠,顯得格外威嚴。
2. 這位將軍身穿八威的戰袍,率領大軍出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八威比喻為八個威嚴的宮殿,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可以試著將“八威”與“威風凜凜”這個詞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一個人或事物具有威風凜凜的樣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春秋時期的歷史背景,以及其他與威風凜凜相關的成語,如“威風凜凜”、“氣勢磅礴”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進教室的時候,顯得八威凜凜,同學們都很害怕。
2. 初中生:他在演講比賽中表現出八威的氣勢,贏得了全場的掌聲。
3. 高中生:這位校長身穿八威的校服,給學校帶來了威嚴和正氣。
4. 大學生:他的領導風范充滿了八威,讓人不敢有絲毫怠慢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