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去官
基本解釋
舊指官員因正常原因卸任?!短坡伞っひ岳砣ス佟罚骸爸T以理去官,與見任同。”疏議:“謂不因犯罪而解者,若致仕、得替、省員、廢州縣之類,應入議、請減贖及廕親屬者,并與見任同?!?/p>
成語(Idiom):以理去官 (yǐ lǐ qù guān)
發音(Pronunciation):yǐ lǐ qù gu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以道義和理智去辭去官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以道義和理智為依據,主動辭去官職,放棄權力和地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官員因為道義和原則而自愿辭去官職的情況,也可用于指個人主動放棄權力和地位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津侯列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官員叫鄭國之,他因為國家政治腐敗,決定辭去自己的官職。他說:“以理去官,不如以官去理”,意思是說以道義和理智為依據去辭去官職,比起去違背原則和道義的官職更為重要。后來,這個故事被人們廣泛傳頌,并演變成了成語“以理去官”。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以 + 理 + 去 + 官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不滿政府的腐敗,毅然以理去官。
2. 面對誘惑,他選擇以理去官,不愿為了權力而背離自己的原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以理去官”這個成語與“以道義和理智為依據去辭去官職”這個含義聯系起來。可以想象一個官員站在一個道德和理智的十字路口上,他選擇了道義和理智的方向,主動辭去了官職。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政治、權力、道義相關的成語,如“守正不阿”、“忠言逆耳”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以理去官,不要為了權力而做不對的事情。
2. 初中生:在歷史課上,我們學到了鄭國之以理去官的故事,他是一個非常有道義的人。
3. 高中生:在政治課上,我們討論了以理去官的含義,思考了權力與道義的關系。
4. 大學生:在社會學課上,我們研究了官員辭職的原因,其中以理去官是一種積極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