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豎
基本解釋
童仆。 清 曹寅 《小軒辟除已移居其中有懷子猷》詩之一:“塵沙實積菴摩內,兒豎全矜畫墁勞。”
成語(Idiom):兒豎
發音(Pronunciation):ér sh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小孩子直立行走的樣子。也比喻行為舉止不成熟或幼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兒豎”由兩個字組成,其中“兒”表示小孩子,“豎”表示直立。成語的意思是形容小孩子直立行走的樣子。在引申意義上,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行為舉止不成熟或幼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人的行為舉止幼稚或不成熟。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形容某人的言行舉止像小孩子一樣幼稚可笑。也可以用在教育場景中,比如老師批評學生的不成熟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兒豎”的故事起源不太明確。它最早出現在《戰國策·楚策一》一書中,被用來形容楚國的君主春申君的行為舉止幼稚。后來,這個成語被廣泛使用,并且成為了常用的形容詞語之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兒豎的結構是“兒+豎”,其中“兒”表示小孩子,“豎”表示直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舉止真是兒豎,像個小孩子一樣。
2. 別再兒豎了,你已經長大了,應該有成熟的舉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兒豎”與小孩子直立行走的形象聯系在一起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想象一個小孩子筆直地站著,就像成語的意思一樣,表示行為舉止不成熟或幼稚。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故事或文章,了解更多關于成熟和幼稚行為的描述,以幫助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行為真是兒豎,老師都不喜歡他。
2. 初中生:別再兒豎了,我們已經長大了,應該有成熟的舉止。
3. 高中生:他的幽默感有時候很兒豎,但也能讓大家開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