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舉
基本解釋
薦舉親故。《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祁大夫 外舉不棄讎,內舉不失親。”《舊唐書·代宗紀》:“故求諸必當,用制於中權;存乎至公,豈慚於內舉。”《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我欲效古人 祁大夫 內舉不避親,誠恐不知二弟之學行者,説他因兄而得官,誤了終身名節。” 鄒韜奮 《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主持事業最主要的基本態度一》:“ 中國 古話于‘大義滅親’之外,還有一句叫做‘內舉不避親’。”
成語(Idiom):內舉
發音(Pronunciation):nèi j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內部選拔、提拔人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內舉是由“內”和“舉”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內指內部,舉指選拔、提拔。內舉的意思是在內部選拔、提拔人才,而不是從外部引進。這個成語強調重視內部人才的培養和晉升,體現了對內部員工的認可和信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內舉常用于企業、組織內部的人事管理領域,也可以用于形容一個團隊或組織內部選拔人才的情況。比如,可以說某公司注重內舉人才,意味著該公司更傾向于從內部選拔高層管理人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內舉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選拔官員的考試制度,其目的是選拔人才,使得能力優秀的人能夠得到晉升和提拔的機會。在科舉制度中,內舉是指在官員選拔過程中,優先考慮內部的人才,而不是從外部引進。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家公司一直倡導內舉人才,重視員工的培養和晉升。
2. 他能夠得到這個職位是因為公司實行了內舉制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內舉的發音“nèi jǔ”與“內部選拔”這一含義聯系起來記憶。同時,也可以將內舉與“內部晉升”、“內部提拔”這些相關的詞語進行聯想,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了解其歷史背景、運作方式以及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我們班內舉優秀學生當班長。
2. 初中生:學校舉辦了一場內舉比賽,選拔出了最優秀的演講者。
3. 高中生:我希望能夠通過內舉的方式進入大學的優秀學生計劃。
4. 大學生:我們學院內舉了一位優秀的學生擔任班級的學習委員。
5. 職場人士:公司內舉人才,培養了很多優秀的管理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