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同稅不同權
發音(Pronunciation):tóng shuì bù tóng qu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稅負一樣,但權利不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表示在納稅方面,每個人都應該承擔相同的義務,但是在享受權益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待遇。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在分配資源、權利等方面存在不公平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描述社會中存在的不公平現象,也可以用于分析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問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宣公十一年》中有一則故事。公元前586年,魯國的宣公問魯國的賢人子貢:“同稅不同權”如何解釋?子貢回答說:“在國家中,納稅人都要按照自己的財產多少交納稅款,這是稅負一樣的意思;但是在享受國家權益的時候,根據不同的地位和功績,人們得到的權益是不同的。”這個故事被后人總結為成語“同稅不同權”。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國家,同稅不同權的現象依然存在。
2. 他們家的兩個孩子同稅不同權,大兒子得到的待遇更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兩個人站在一起,一個人手上拿著一樣重的稅票,但是另一個人手上拿著不同的權益,表示在納稅和權益分配方面存在不公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的稅收制度和權益分配機制,以及如何推動社會公平和正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同學們在學校里都要遵守同樣的規定,但是老師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這就是同稅不同權。
2. 初中生:我們班級里的同學在考試中都要按照同樣的標準評分,但是有些同學在課外活動中獲得更多的機會,這就是同稅不同權。
3. 高中生:學校里的所有學生都要交同樣的學費,但是一些學生能夠獲得獎學金和其他額外的福利,這就是同稅不同權。
4. 大學生:大家都要按照同樣的標準參加招聘,但是一些同學能夠得到更好的工作機會,這就是同稅不同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