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馬
基本解釋
(1).皇帝儀仗隊所用的馬。裝飾華麗,通常用于朝會、祀典、出巡等。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今謂之殿門天武官,極天下長人之選,八人。上御前殿,則執鉞立于 紫宸門 下,行幸則為禁圍門,行于仗馬之前。”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三卷:“西面白虎旗一、五星旗五、五鳳旗十。仗馬每面三疋,每疋御龍官四人。”
(2).比喻坐享俸祿而不敢言事之官。語出《新唐書·奸臣傳·李林甫》:“ 林甫 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寵市權,蔽欺天子耳目,諫官皆持祿養資,無敢正言者。補闕 杜璡 再上書言政事,斥為 下邽 令。因以語動其餘曰:‘明主在上,羣臣將順不暇,亦何所論?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一鳴,則黜之矣。后雖欲不鳴,得乎?’由是諫爭路絶。” 清 王九齡 《竊祿》詩:“無聲慚仗馬,有淚對刑書。”
成語(Idiom):仗馬
發音(Pronunciation):zhàng mǎ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依賴他人的力量來達成目標或解決問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仗馬是一個形象的比喻,表示依靠馬匹的力量來進行戰斗或完成任務。在成語中,馬匹象征著外力或借助他人的力量,而仗則表示倚賴、依靠。仗馬的含義是指借助他人的力量來達成自己的目標。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仗馬常用于形容依靠他人的幫助或支持來解決問題,特別是在困難或挑戰面前。它可以用于表達對他人的依賴和信任,也可以用于批評那些缺乏獨立能力,只會依賴他人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仗馬這個成語源自中國古代的軍事戰爭時期。在古代戰爭中,騎馬作戰是一種重要的戰術手段。有時,士兵們需要依靠馬匹的力量來進行戰斗,因為馬匹的速度和力量可以增加他們的戰斗能力。因此,仗馬成為了一個象征性的比喻,用來形容借助他人力量來解決問題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仗馬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仗是動詞,表示依靠、倚賴;馬是賓語,表示他人的力量或幫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總是仗馬不離,缺乏獨立能力。
2. 這個項目的成功全仗馬的支持和幫助。
3. 他靠仗馬才能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仗馬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騎在馬上,依靠馬匹的力量來完成任務,這樣就能夠聯想到仗馬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相關的成語和故事,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仗馬有關的成語,如仗劍、仗勢等。同時,也可以了解古代戰爭中騎馬作戰的戰術和技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比賽中仗馬的力量,贏得了第一名。
2. 初中生:他總是仗馬不離,從來不獨立完成任務。
3. 高中生:雖然他有才華,但他卻總是仗馬不離,缺乏自信心。
4. 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我們需要仗馬的支持和幫助,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