蹧踏
成語(Idiom):蹧踏
發音(Pronunciation):zāo tà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亂踩、亂踐踏,比喻毫無顧忌地破壞、踐踏他人的權益或底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蹧踏”由兩個意義相近的動詞組成,表示踩踏、踐踏的意思。在引申義中,它指的是毫無顧忌地破壞、踐踏他人的權益或底線。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某些人或行為對他人的傷害、侵犯和欺壓。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于道德、法律、社會等方面的描述。可以用來形容某些人無視法律、道德和社會規范,肆意踐踏他人的利益。比如,某些公司無視勞動法規定,蹧踏員工的權益;某些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不顧及他人的感受,蹧踏他人的尊嚴。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蹧踏”源于《左傳·宣公十四年》:“是歲也,鄭伯蹧踏其臣。”這個故事講述了春秋時期鄭國的一位國君蹧踏自己的臣子,這種不尊重的行為引起了人們的強烈譴責。后來,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任意踐踏他人權益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蹧踏他人的利益。
2. 這個公司蹧踏了員工的勞動權益,引起了公眾的強烈憤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蹧踏”與踩踏、踐踏的意象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一個人在不停地踩踏他人的權益,從而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中對待他人的態度和道德觀念。例如,學習“尊重”、“公正”、“和諧”等詞語,了解它們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友好相處,不要蹧踏別人的權益。
2. 初中生:班級里有些同學總是蹧踏別人的尊嚴,我們應該共同維護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
3. 高中生:社會上存在著一些蹧踏他人權益的行為,我們應該努力維護公正和正義。
4. 大學生:作為未來的社會精英,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蹧踏他人的底線,為社會和諧穩定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