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寇
基本解釋
◎ 外寇 wàikòu
[foreign invader] 指入侵的外敵
抗擊外寇
詳細解釋
外來的敵寇;外來侵掠。《管子·君臣上》:“兵亂內作,以召外寇。”《國語·晉語二》:“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北史·杜弼傳》:“ 弼 又請先除內賊,卻討外寇。”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五:“若雖有外寇,而其地尚為我有,乃捨險就易,此何理也。”
成語(Idiom):外寇
發音(Pronunciation):wài kò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來自外地的入侵者或侵略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外寇是一個指代入侵者或侵略者的成語。它用來形容來自國外的敵人或外族侵略者。這個成語強調了入侵者的惡劣行為和對國家領土的侵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外寇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國家面臨外部威脅或入侵的情況。它可以用來描述歷史上的戰爭、侵略行為,也可以用于現代社會中涉及國家安全的話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外寇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戰爭時期。在古代,中國經常面臨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入侵,這些入侵者被稱為“外寇”。這個成語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中國人民對外來侵略的抵抗和反抗。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外寇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外”和“寇”。其中,“外”表示“外部”,指的是來自國外的;“寇”表示“侵略者”,指的是入侵者或侵略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歷史上,中國曾多次遭受外寇的侵略。
2. 國家要保衛自己的領土,必須警惕外寇的威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外寇”記憶為“外來的敵寇”。通過將這個成語與外來入侵者相關聯,可以更容易地記住它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歷史上的外寇事件,了解不同時期的入侵者和侵略行為。還可以學習其他與國家安全和國際關系相關的成語和詞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愛護祖國,不讓外寇侵略我們的家園。
2. 初中生:歷史上,中國人民英勇抵抗外寇的入侵。
3. 高中生:外寇的威脅使國家不得不加強軍事防御。
4. 大學生:研究國際關系時,我們需要了解不同國家之間的外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