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
基本解釋
《后漢書·楊震傳》:“當之郡,道經 昌邑 ,故所舉 荊州 茂才 王密 為 昌邑 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 震 。 震 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 曰:‘暮夜無知者。’ 震 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密 愧而出。”又《傳贊》:“ 震 畏四知。”后多用為廉潔自持、不受非義饋贈的典故。《隋書·韋世康傳》:“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不貪而為寶,處膏脂而莫潤。”《舊唐書·良吏傳下·李尚隱》:“有懷金以贈 尚隱 者, 尚隱 固辭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亦作“ 四知金 ”。 唐 杜甫 《風疾舟中奉呈湖南親友》詩:“應過數粒食,得近四知金。” 清 趙翼 《入耳贓》詩:“四知金到雖麾去,已是人間入耳贜。”
成語(Idiom):四知
發音(Pronunciation):sì zh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知識、才智、見識、經驗等方面的全面豐富和深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四知是由“四”和“知”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四指四方,知指知識。四知表示一個人的知識廣博,見識豐富,才智出眾,經驗豐富,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學識、才智、見識等方面非常豐富和深厚的情況。可以用來贊美一個人的智慧和學識。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有一句話:“以四知六韜,觀今治古。”這句話意味著太史公(司馬遷)通過廣泛學習各種知識,掌握了四方之事,六韜之策,從而能夠準確觀察和評價當時的政治局勢。因此,四知成為形容太史公才智卓越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知由兩個漢字組成,結構簡潔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四知的學者,無論是歷史、文學還是科學,他都有獨到的見解。
2. 這位老師不僅教學嚴謹,而且四知俱佳,是我們學校的驕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四知與“四面八方”聯系起來,表示知識廣博的意思。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關于成語的用法和意義,了解成語的起源和故事背后的文化內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希望將來成為一個四知的科學家,可以發明很多有用的東西。
2. 初中生:老師說要努力學習,才能成為一個四知的人,我會加油的!
3. 高中生:我覺得一個人的素質不僅要有學業上的成就,還要有四知才能真正成功。
4. 大學生:我想要通過大學的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成為一個四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