陻沒
成語(Idiom):陻沒
發音(Pronunciation):yīn m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或事物因為突然而來的災難或不幸而消失、消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陻沒一詞出自《左傳·昭公十四年》:“昭公使晉人乞師于齊,使陻師。師之齊也,乘陻,陻沒。”陻原指雪災,后來泛指突如其來的災難或不幸。成語“陻沒”表示人或事物猶如遭受雪災般突然消失、消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突然失去或消失,尤其是因災難、意外等突發事件導致的消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陻沒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齊國。當時,齊國的昭公派人到晉國借師,晉國派來的使者乘坐雪橇前往。不料,在前往齊國的路上,使者遭遇到了突如其來的大雪,雪災導致使者和雪橇全部消失。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陻沒”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陻”和“沒”。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曾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畫家,可惜在一次事故中陻沒了。
2. 這家公司在經歷了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后陻沒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陻沒”拆分為兩個部分,可以聯想到“雪災消亡”。可以通過想象大雪覆蓋一切的場景,以及消失的人或物,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自然災害,如雪災、水災等,以及災難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類似意義的成語,如“一去不復返”、“煙消云散”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昨天我們學校的小狗突然陻沒了,大家都很難過。
2. 初中生(13-15歲):這個城市曾經有一座古老的城墻,但現在已經陻沒了。
3. 高中生(16-18歲):在這次地震中,許多房屋被毀,整個村莊幾乎陻沒了。
4. 大學生及以上: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音樂家,可惜在一次事故中陻沒了,音樂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