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翮
成語(Idiom):翰翮
發音(Pronunciation):hàn 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文采出眾、才情高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翰翮是一個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語組成的成語,翰指毛筆,翮指羽毛。翰翮原指用羽毛制作的毛筆,后來引申為才情出眾的人。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文采和才情非常高超,能夠以出色的才華在文學、藝術等領域中脫穎而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多用于贊美文學、藝術等領域中才華出眾的人,也可以用于形容其他領域的人才。例如,可以用來形容一位作家的文采卓越,一位演員的表演才華,或者一位畫家的藝術造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翰翮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孔子世家》中。相傳,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經問他:“子夏之才,夫子之門人也,何如?”孔子回答說:“翰翮者,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個故事中的“翰翮”指的是一種鳥,形容其鳴聲非常出眾。后來,人們將“翰翮”引申為形容才情出眾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翰翮是一個形容詞性的成語,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文章真是翰翮之作,每一篇都能引人入勝。
2. 這位年輕的演員在舞臺上展現出了翰翮的才華,深受觀眾喜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翰翮這個成語與才華出眾的人聯系起來。可以想象一只羽毛翩翩而下,代表著才華洋溢的人。同時,可以將“翰翮”這個詞語與“鳴驚人”聯系起來,幫助記憶其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形容才華出眾的成語,如“風華正茂”、“才高八斗”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的畫畫技術真是翰翮之才,每一幅畫都非常精彩。
2. 初中生(13-15歲):這位同學的演講真是翰翮之作,每一次都能夠打動全場。
3. 高中生(16-18歲):她的寫作水平很高,每一篇文章都能夠展現出翰翮的才華。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這位作家的小說真是翰翮之作,每一本都能夠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