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下
基本解釋
(1).臺榭的下面。《春秋·文公十八年》:“丁丑,公薨于臺下。”《韓詩外傳》卷二:“ 顏淵 侍坐, 魯定公 于臺, 東野畢 御馬于臺下。”
(2).古時對人的尊稱。《水滸后傳》第七回:“ 郭京 鞠躬答道:‘臺下世胄英才,神仙骨相,趨謁旌旄,足慰平生。’”
(3).謂政治舞臺之下,即不執(zhí)政地位。 毛澤東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他們要求實行西方的兩黨制,這一黨在臺上,那一黨在臺下。”
反義詞
臺上
成語(Idiom):臺下(tái xià)
發(fā)音(Pronunciation):tái xià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表演或演講時,觀眾所在的位置。也泛指觀眾、聽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臺下”源于舞臺表演的場景,指的是舞臺上演員表演時,觀眾所在的位置。這個成語后來被引申為指觀眾、聽眾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臺下”來指代觀眾群體,特別是在表演、演講、比賽等場合。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見的使用場景包括演出、演講、比賽、展覽等各種公共活動場合。例如,當一個演員在舞臺上表演時,可以用“臺下”來形容觀眾的反應和反饋。在演講過程中,演講者可以用“臺下”來指代聽眾的反應和參與程度。此外,也可以用于形容某個群體的反應或關注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臺下”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的《紅樓夢》一書中。書中有一句描述“臺下”的話:“臺下人如海,人人好觀看。”這句話形象地描繪了觀眾如海的場景,后來逐漸演變成了成語“臺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臺下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屬于形容詞短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演員們在臺上表演得精彩,臺下觀眾掌聲如雷。
2. 演講者的演講內容引起了臺下聽眾的濃厚興趣。
3. 比賽結束后,臺下觀眾紛紛起立鼓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記憶成語“臺下”:
1. 將“臺下”這兩個字形象地聯(lián)想到舞臺上的觀眾。
2. 可以嘗試用“觀眾”或“聽眾”來替代“臺下”,以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可以了解其他與表演、觀眾相關的成語,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等。
2. 學習相關的成語故事,了解成語的來源和背后的文化內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今天學校舉行了一場舞蹈表演,我坐在臺下觀看,非常開心。
2. 初中生:老師在臺上做了一次精彩的演講,臺下的同學們都認真聆聽。
3. 高中生:學校的音樂比賽很精彩,我坐在臺下為朋友們加油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