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真
基本解釋
◎ 失真 shīzhēn
[distort;be not true to the original] 失去本意或本來面貌;跟原來的有出入
在這種光線下,人物的面貌有時失真
反義詞
英文翻譯
1.{無} distortion; anamorphose
2.(跟原來的有出入) (of voice, images, etc.) lack fidelity; not be true to the original
詳細解釋
(1).失去本意或本來面目?!?a href="/r_ci_9ed8a813edca1cb766b941c9fc895586/" target="_blank">史記·太史公自序》:“ 名家 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於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 宋 王安石 《吳長文新得顏公壞碑》詩:“六書篆籀數變改,訓詁后世多失真。”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五:“夫葉韻乃詞中最要之處,而以流傳失真?!?魯迅 《南腔北調集·<木刻創作法>序》:“一張什么復制縮小的東西,實在遠不如原版的木刻,既不失真,又省耗費?!?br>(2).無線電技術中謂輸出信號與輸入信號不一致。如音質變化、圖像變形等都是失真現象。也稱畸變。
成語(Idiom):失真(shī zhēn)
發音(Pronunciation):shī zhē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事物的本來面目被扭曲或變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失真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失意意味著事物的變形或扭曲。它可以用來描述事物的真實狀態被改變,或者信息被傳達時出現了誤差。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事物的變形或扭曲,也可以用來表示信息的不準確或誤導。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失真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各種場合,包括描述圖片、聲音、數據等的變形或扭曲。它也可以用于描述言論、報道或傳媒的不準確或誤導。在日常生活中,失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的觀點或理解被扭曲或誤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失真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秋水》這篇古代哲學著作中。故事中,莊子比喻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就像秋水中的倒影,不真實而失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失真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失”表示失去或喪失,而“真”表示真實或本來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張照片經過編輯,失真了。
2. 這個報道對事實失真,引起了爭議。
3. 這個數據經過處理后失真了,需要重新檢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失真”這個成語與事物的變形或扭曲聯系在一起,形成記憶聯想。你可以想象一張照片被拉伸或扭曲,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有關失真的相關詞匯,如“失真率”、“失真度”等。你還可以研究與失真相關的技術,如數字圖像處理、音頻處理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這張漫畫畫得太失真了,看起來很滑稽。
2. 初中生(13-15歲):這個新聞報道對事件的描述有些失真,我們需要找到更多的信息來確認。
3. 高中生(16-18歲):這個政治宣傳廣告太失真了,它試圖誤導公眾對候選人的看法。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失真”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