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德
成語(Idiom):否德
發音(Pronunciation):fǒu d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守道義,沒有道德品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否德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否意為否定、不承認,德意為道德、品質。否德的基本含義是指一個人不守道義,缺乏道德品質,不講信用,不守承諾。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否德一詞常用于形容那些不誠實、不守信用,以及不講道德的人??梢杂脕砼u那些背信棄義、欺騙他人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否德一詞最早出自《史記·李斯列傳》。故事中,李斯是秦始皇時期的重要官員,他曾經以才智和忠誠著稱。然而,后來他背叛了自己的國家,投靠了敵對國家,被視為否德之人。這個故事成為否德這個詞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否德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商人常常不守信用,真是個否德之人。
2. 他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用各種手段來欺騙他人,可見他的否德之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否德的“否”字理解為否定,表示不守道義;“德”字理解為道德,表示道德品質。通過對比兩個字的含義,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基本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道德相關的成語,如“守信用”、“忠誠”等。深入了解道德的重要性,培養自己的道德品質。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不守諾言,是個否德之人。
2. 初中生:作弊是一種否德的行為。
3. 高中生:政府官員應該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不能有否德之心。
4. 大學生:社會需要更多有道德修養的人,而不是否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