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蕩
基本解釋
見“ 平蕩 ”。
亦作“ 平盪 ”。掃蕩平定。《后漢書·梁統傳》:“ 高帝 受命誅暴,平蕩天下,約令定律,誠得其宜。” 南朝 宋 鮑照 《建除》詩:“危亂悉平蕩,萬里置關梁。” 唐 康駢 《劇談錄·裴晉公天津橋遇老人》:“臣請以一詔追兵,可以平蕩妖孽。” 唐 杜牧 《感懷》詩:“勃云走轟霆, 河南 一平盪。”《舊五代史·唐書·武皇紀上》:“取來年渡河,先斬 朱玫 李昌符 ,然后平盪 朱溫 。”
成語(Idiom):平蕩
發音(Pronunciation):píng d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平穩、安定,沒有波動或起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平蕩是由形容詞“平”和動詞“蕩”組成的成語。其中,“平”表示平穩、平靜,“蕩”表示搖動、波動。合在一起,表示沒有波動或起伏,形容事物平穩、安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社會、經濟、生活等方面的平穩和安定。也可用來形容人的心境平靜、沒有波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有一句“致平蕩之敬”,意為“向平穩的事物表示敬意”。這是成語“平蕩”的最早出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經過幾年的努力,這個地區的經濟已經平蕩發展。
2. 她的心境平蕩如水,不受外界的影響。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平地上蕩秋千”,平地上沒有起伏,蕩秋千也是平穩的。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平穩、安定相關的成語,如“安居樂業”、“穩如泰山”。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今天的課堂氣氛很平蕩,老師講得很有條理。
2. 初中生: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保持經濟的平蕩。
3. 高中生:她的心情平蕩如水,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能夠保持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