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諱
填諱(tían huì)
基本含義:指避諱、回避或隱瞞某個事實或真相。
詳細解釋:填諱是指為了避免某種敏感話題或真相而故意回避或隱瞞。這個成語源自于古代官方文書中的一種行文方式,當文書中出現某些敏感或不吉利的字眼時,會用其他詞語代替,以避免帶來不好的影響。填諱在現代生活中也常常用來形容人們不愿意直面問題,回避或隱瞞真相的行為。
使用場景:填諱常常用于描述人們在遇到敏感話題或不愿意直面問題時的行為。比如,當談論到某個人的過去或某個事件時,如果有人試圖回避或隱瞞相關信息,可以說他在填諱。
故事起源:填諱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晉書·謝安傳》中的一段故事。故事中,謝安被任命為司徒,他的朋友問他是否會填諱,謝安回答:“我不會填諱,我會把真相坦誠地告訴皇帝。”這個故事表達了謝安的坦誠和正直的品質,也成為填諱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填諱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動詞是“填”,賓語是“諱”,表示填寫或填補敏感的事實或真相。
例句:
1. 他在回答問題時總是在填諱,不愿意直接回答。
2. 這個政府官員在面對媒體采訪時不斷填諱,讓人感到非常失望。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填諱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寫一份重要的文書時,突然發現文中有敏感的字眼,于是用其他詞語代替,以避免引起不好的影響。這樣的畫面可以幫助記憶填諱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了解填諱這個成語的起源和使用場景之外,還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比如避實就虛、回避問題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問我考試成績,我不想說實話,就填諱了。
2. 初中生:當我被問到為什么遲到時,我只好填諱,說是交通堵塞了。
3. 高中生:政府官員在面對貪污指控時,常常會采取填諱的方式來回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