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例
基本解釋
(1).史書的體例。《左傳·隱公七年》“凡諸侯同盟,於是稱名” 唐 孔穎達 疏:“ 丘明 采合舊語以發明史例。” 唐 劉知幾 《史通·序例》:“ 鄧 孫 已下,遂躡其蹤,史例中興,於斯為盛。”《明通鑒·義例》:“年經月緯,此史例之大綱。”
(2).歷史的事例。 魯迅 《二心集·“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先引對方的黨義,次引外國的法律,終引東西史例,以見凡壓迫自由者,往往臻于滅亡:是一番替對方設想的警告。”
成語(Idiom):史例
發音(Pronunciation):shǐ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歷史的先例或經驗教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史例指歷史上的先例或經驗教訓,用于指導現實生活中的決策和行動。它強調借鑒歷史的經驗,避免重復過去的錯誤,以便更好地應對當前的問題和挑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史例常用于討論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決策和戰略,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境。當需要提醒他人避免重蹈覆轍、吸取歷史教訓時,可以使用這個成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例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高祖本紀上》中。當時劉邦即將稱帝,他的一位謀士李斯勸他不要效仿秦朝的錯誤,以防重演秦朝滅亡的命運。劉邦采納了這個建議,并對李斯說:“史者所以載前事者也,非所以窮后效也。”這就是“史例”的最早出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史例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歷史上的史例告訴我們,不可忽視人民的呼聲。
2. 我們應該從史例中吸取教訓,避免重復過去的錯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史例”想象成一個歷史的大書,里面記錄了很多先例和經驗教訓。通過將這個形象與成語的發音和含義聯系起來,可以更容易地記憶和理解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要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史例,可以學習相關的歷史事件和經驗教訓,深入了解各個領域的發展歷程和背景。同時,可以通過閱讀歷史書籍、參觀博物館等方式,進一步豐富對史例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從史例中學習,不要重復過去的錯誤。
2. 初中生:歷史上的史例告訴我們,政治決策要慎重考慮。
3. 高中生:我們應該吸取歷史的教訓,避免犯下相同的錯誤。
4. 大學生:研究歷史的史例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解決當代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