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俗
異俗(yì sú)
發音(Pronunciation):yì s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與常規習俗不同的風俗習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異俗是指與常規習俗不同的風俗習慣。它強調了與主流文化或社會規范不符的行為,常常帶有一種特立獨行的意味。異俗可以是一種創新、突破或者反叛,也可以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異俗常用于描述與主流社會觀念、行為模式不同的人或事物。它可以用來描述一種新興的文化現象、非傳統的生活方式、個性鮮明的藝術作品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異俗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王敦傳》中,原文為“拜異俗之神”。在古代,異俗一詞常用來指稱與中原文化不同的少數民族或地區的風俗習慣。隨著時代的變遷,異俗的含義逐漸擴展,不再局限于地域或民族,而是涵蓋了更廣泛的文化差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異俗是一個形容詞,由“異”和“俗”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穿著總是異俗的,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2. 這家咖啡館的設計風格非常異俗,吸引了很多年輕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異俗看作是“與俗不同”的意思,其中的“異”表示與常規不同,而“俗”表示習俗。可以通過與“異樣”或“不尋常”等詞語聯系起來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異俗風情,可以拓寬自己的視野,增加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發型太異俗了,大家都覺得很奇怪。
2. 初中生:這部電影的劇情非常異俗,讓人耳目一新。
3. 高中生:她的音樂作品總是與眾不同,充滿了異俗的藝術感。
4. 大學生:我喜歡研究各種異俗文化,探索不同的生活方式。
5. 成年人:異俗的婚禮儀式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傳統的婚禮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