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祆廟
基本解釋
《淵鑒類函》卷五八引《蜀志》:“昔 蜀帝 生公主,詔乳母 陳氏 乳養(yǎng)。 陳氏 攜幼子與公主居禁中約十餘年。后以宮禁出外,六載,其子以思公主疾亟。 陳氏 入宮有憂色,公主詢其故,陰以實對。公主遂托幸祆廟為名,期與子會。公主入廟,子睡沉,公主遂解幼時所弄玉環(huán)附之子懷而去,子醒見之,怒氣成火而廟焚也。” 元 曲中常用此典,比喻愛情受挫折。 元 無名氏 《爭報恩》第一折:“我今夜著他個火燒祆廟,水淹斷了 藍橋 。”按,《法苑珠林》卷三十引《智度論》:“如説國王有女,名曰 狗牟頭 。有捕魚師,名 術波伽 ,隨道而行,遙見王女,在高樓上窗中見面,想像染著,心不暫捨。彌歷日月,不能飲食。母問其故,以情答母:‘我見王女,心不能忘。’母喻兒言:‘汝是小人,王女尊貴,不可得也。’兒言:‘我心愿樂,不能暫忘。若不如意,不能活也。’母為子故,入王宮中,常送肥魚鳥肉以遺王女,而不取價。王女怪而問之:‘欲求何愿?’母白王女:‘愿卻左右,當以情告。我唯有一子,敬慕王女,情結成病,命不云遠,愿垂愍念,賜其生命。’王女言:‘汝去,至月十五日,于某甲天祠中,往天像后。’母還語子:‘汝愿已得。’告之如上。沐浴新衣,在天像后住。王女至時,白其父王:‘我有不吉,須至天祠,以求吉福。’王言大善。即嚴車五百乘,出至天祠。既到,勑諸從者,齊門而止,獨入天祠。天神思維,此不應爾,王為施主,不可令此小人毀辱王女。即厭此人,令睡不覺。王女既入,見其睡重,推之不寤,即以瓔珞,直十萬兩金,遺之而去。后此人得覺,見有瓔珞,又問眾人,知王女來。情愿不遂,憂恨懊惱,婬火內(nèi)發(fā),自燒而死。”或以為《類函》所載《蜀志》事即出于此。參閱 龐俊 《養(yǎng)晴室筆記·元曲用火燒祆廟事出處》。
成語(Idiom):火燒祆廟
發(fā)音(Pronunciation):huǒ shāo zēn mi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做出極其愚蠢的事情,自毀前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火燒祆廟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每個字的意思分別是“火”(fire)、“燒”(burn)、“祆”(a type of temple)、“廟”(temple)。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一個人或者團體做出了極其愚蠢的事情,自毀前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者團體因為自己的無知或者沖動而做出了糊涂、錯誤的決定,最終導致了嚴重的后果。它可以用于描述各種各樣的情況,比如某個人因為不懂規(guī)則而闖紅燈,結果被交警罰款,或者一個公司因為管理不善而破產(chǎn)等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祆教的一個傳說。相傳,古時候有一個人在祆廟里點燃了火把,結果不小心把整座祆廟都給燒了。這個傳說后來被人們用來形容那些做出了愚蠢、自毀前程的人或者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火燒祆廟是一個四個字的成語,其中“火燒”表示動作,“祆廟”表示地點。整個成語的結構比較簡單,容易記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考試前一天晚上玩游戲,結果第二天考試考得一塌糊涂,真是火燒祆廟。
2. 他因為貪污腐敗被開除出黨,真是火燒祆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火燒祆廟”這個成語拆分成兩個部分,分別記憶。首先,記住“火燒”表示燒毀,然后記住“祆廟”表示廟宇。通過記住這兩個部分的意思,就可以聯(lián)想到整個成語的含義和使用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成語和故事的知識,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書籍和文章,或者參加相關的課程和講座。這樣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豐富你的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小心把玩具車弄丟了,真是火燒祆廟。
2. 初中生:他因為沒有好好學習,考試考得很差,像火燒祆廟一樣。
3. 高中生:他本來是個很有前途的運動員,卻因為吸毒而自毀前程,真是火燒祆廟。
4. 大學生:他因為玩游戲而荒廢了學業(yè),導致被開除,真是火燒祆廟。